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明末好国舅>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21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218(1 / 1)

d,不过,到了大明后期,仿佛国库有银子时都不该出钱在军费上,军费的钱都应该是皇帝出一样。很多时候,为了某种需要拨款的军费,外朝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找皇帝商讨,以达到他们国库不出钱,全部占皇帝内帑的便宜,就好像皇帝的内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样。而一旦他们被皇帝拒绝,得不到内帑的钱,满足不了他们的意愿,各种对皇帝的污蔑也都出来了,这似乎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一种文臣的政治正确一样。有时候,张璟觉得明末的皇帝可真的苦,人家做皇帝都是荣华富贵的享福,可到了明末那几位,却是天天愁自己的钱不够,还要天天像是防家贼一样,防着那些天天盯着他的内帑的文臣,可就是这样还是防不住,多数时候都是被逼的不得不出内帑。不过,那些一直要钱的文官也真是无耻,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国库越来越不足,他们占了很大的原因。可是,占了大明不少便宜的他们,反过头来,还说皇帝不好,也真是无耻得很。380、今我大明,隐有十常侍者这几日里,因为外朝的的“小人”宣传,李进忠可谓是气愤得很,据说他的府上,每天都要被他摔碎不少东西。想他自从掌控内廷以来,对于外朝中人,也是十分有礼对待的,特别是对于他们送入司礼监的奏疏,也是除了少数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送入司礼监的奏疏扣留以外,其它的奏疏,可都是一点儿也不拦截,就送到朱由校身边的,没想到事到如今,连司礼监老大的位置来没坐热,就成了外朝文臣口中的小人,这如何能让李进忠这个刚刚登上高位的本身就十分爱面子的人受得了至于传言中的另一个“小人”王体乾,却是对此没那么多在意,大概是在宫里的高位上,经历得多了,所以对于外界的这些污蔑的传言,也是看得很透彻,并未有什么过激的举动。想想也是,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大多数太监可都是历史的负面人物,坊间百姓不清楚情况,只要被随便宣传误导下,哪怕你什么都没干,但在有心人的刻意宣传误导下,你就是一个“小人”,无论你做什么,也都改变不了别人对你这个太监的评价。当然,外朝这番突然针对内廷的攻击,张璟想来,恐怕其中也是有两个原因促成的。其一,自然是因为皇帝朱由校死死拒绝外朝要求的出内帑募兵的建议,使得外朝群臣觉得很有必要找个理由给朱由校一点儿提醒,让朱由校知道他们是为国为民做事情的,他们的提议朱由校必须要接受,否则,朱由校就是昏君无疑。其二,想来是看出外朝很多文臣需要找到人来发泄他们被拒绝的,那些因为王安倒台后,在内廷明显不如王安时期的舒服的东林党人,希望能把李进忠这个皇帝的亲信作为枪口,赶出司礼监,之后再想办法把和他们亲近的太监,进入司礼监。只能说,高处不胜寒,一旦到了高位,总有人会为了一些目的,让你没惹事也摊上事。这不,宫里突然又传来消息,内阁首辅叶向高,竟然主动上书提到了远小人的话题。并且,在上书的时候,叶向高还把他的奏疏在上书的同时,给京师其他百姓他奏疏,而叶向高上书的内容,张璟也是从李进忠哪里知道一些。其中,最严重的,张璟觉得,便是叶向高奏折里的这一段。“陛下,臣闻,自古君王治天下,皆以道德教化四方,以文武为臂指治理百姓,故选贤任能、亲贤臣远小人,则成圣君。而亲小人,远贤臣则嬉戏游乐,疏于政事,致使小人当道、朝政昏庸。昔汉灵帝宠信十常侍,耽于游乐,朝政被一班宦官权歼所把持,阴冒于阳,臣欺其君,小人擅权,下将叛上,引致亡国亡身,此当为后世者戒今我大明,隐有十常侍者,万望陛下认清身边小人面目,引以为戒。”在史书中,特别是在大明民间如今疯狂流行三国演义的时候,众所周知,汉灵帝宠信十常侍,甚至到了称呼太监为爹娘的地步,叶向高这次有些高调的上书,实在是让人猜不到他到底想要如此。毕竟,作为东林党魁,内阁首辅,叶向高就算想要弹劾李进忠,那也不该他直接自己高调出面,起码也该让他们东林的其他人,先做一个先锋上书弹劾李进忠试试水才是,远远不需要叶向高啥也不做,直接以自己私人名义上书朱由校了。张璟觉得,恐怕这件事情里,另有猫腻,逼得叶向高不得不直接上书朱由校,来对付李进忠了。381、片铜都运不出宫里想不明白叶向高为什么做的张璟,还是决定亲自去找李进忠问个明白,对于九千岁和东林党之间的博弈,张璟一直很上心。毕竟,虽然现在不是九千岁真正崛起,团灭东林党的时候,但张璟穿越后,也改变了不少东西,要是因此,间接改变了他不知道的这个世界的其他事情,让得九千岁能提前团灭东林党,那张璟自然要上心。终究,这个时代没了客巴巴后,在张璟的一力帮助下,九千岁就算依旧做九千岁,在宫内宫外,他也得把张嫣和张璟,当成真实历史上的客巴巴一样,好好供着。据张璟所知,李进忠和王体乾突然被朱由校提到内廷高位上,张嫣作为皇后,可是帮了他们不少震慑安抚内廷的忙,导致二人为此,隔三差五的都会去张嫣的坤宁宫请安,以示感谢尊敬。对此,张璟也是欣慰,起码这个穿越后的妹妹,日后可不会像真实历史上一样,当了皇后,还要在宫廷里受气,当然,她日后也更不会自尽殉国了。到了李府,张璟找到李进忠,就见他一脸怒气,地上隐隐约约还有一些瓷器碎片,料想他来之前,李进忠又砸了不少东西了。客套一番,便直接问道“李公公怎么得罪了东林党了竟然让叶向高不顾其它,以首辅之位,主动上疏弹劾你这个司礼监秉笔”就在张璟期待李进忠回答的时候,谁知道,李进忠竟然回道“国舅爷,你可冤枉咱家了,自担任司礼监秉笔以来,咱家对外朝可是什么都没做,叶向高为什么这么弹劾咱家,咱家到现在也是一头雾水了。”闻言,张璟一脸诧异,第一时间他是不信的,毕竟,李进忠要是没得罪东林党或者叶向高本人,那叶向高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他犯傻了不成故意得罪李进忠这个冉冉升起的内廷大佬眼见李进忠竟然在被叶向高弹劾的事后,都没明白他为什么被弹劾,张璟怀疑的同时,不断观察试探李进忠,他认为李进忠定然是有什么事情不能向他言明,所以故意遮掩,不想对他说的。然而,观察试探之后,张璟却是没发现李进忠有什么异常。想到近日来,内廷确实因为刚刚完成权利交接,十分消停,没和外朝有什么摩擦,心里面,张璟明白,恐怕李进忠是真的不知道他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东林党或者叶向高本人了。张璟猜想,定然是有什么连李进忠都没注意到的地方,在他做了之后,得罪到了东林党或者叶向高,而且,得罪很深,否则,叶向高绝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举的。这般想着,张璟便试探问李进忠道“近日以来,在叶向高弹劾内廷之前,李公公可曾对外朝官员,做过其他和政事无关的事情吗”“政事无关的事情”李进忠闻言,诧异道,同时,似有不解。“嗯”张璟点了点头道“就是和政事无关,我在想,说不得是李公公处理宫廷的事情,得罪了东林党和叶向高也不一定。”“原来如此”李进忠恍然大悟,而后思索一番,却是想到了什么道“国舅爷不说,我还真忘了,记得前些日子,继任国舅爷工部虞衡清吏器员外郎一职的万燝移谍内廷,说先帝的庆陵大工未竣,缺不少铜,要我们把宫里的废旧铜器给工部,用来铸造庆陵,不过被咱家拒绝了。”“拒绝”张璟闻言十分诧异,暗道这李进忠在想什么,连先帝泰昌帝的皇陵建造需要内廷的铜器,他都敢拒绝,难道是掌权之后自大了不对啊这可不符合九千岁的人设毕竟,真实历史上的九千岁,虽然也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但毕竟是对老朱家忠心的,特别是对朱由校,而现在他连朱由校的父亲的皇陵都不积极参与建造,这实在是让张璟感到惊讶和疑惑。李进忠很明显也看出张璟的疑惑,笑着说道“国舅爷是不是在吃惊咱家为什么拒绝用内廷的废铜建造先帝陵寝”闻言,张璟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毕竟,此事事关先帝陵寝,若是处置不当,传了出去,恐怕陛下那里发怒,公公也逃不了干系。”听了张璟的警告提醒,李进忠并未害怕,反而依旧笑道“要是咱家告诉国舅爷,此事皇爷已经知道,并且同意咱家的话,暗中严令咱家宫中废铜,一丝一毫都不能运出宫,国舅爷信吗”“嗯”张璟听后惊疑不定,沉默了好一会儿,朱由校怎么会下这样的不孝命令连他父亲的坟都不认真去修,传了出去,他怎么去当这个大明百姓表率的天子呢在张璟印象里,朱由校对家人是极好的,特别是亲人,宫中的妃嫔长辈,他都一直让张嫣注意孝顺她们,可是现在,面对自己父亲的陵寝,朱由校竟然连一些废铜也不让出,这实在太匪夷所思了。虽说这时代铜作为稀有物品,拿出去卖也能卖出不少钱,但没道理朱由校会连这些铜都不肯出,终究,作为皇帝,哪怕这些铜是同等质量的锻造过的铜器,对于拥有天下的朱由校而言,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一股深深的疑惑,完全涌入张璟脑海。好在,李进忠没让张璟久等,而是直接解释道“皇爷给咱家暗中下这命令也是有缘由的,那就是因为咱家接管了东厂后,节制锦衣卫后,骆思恭那里给咱家递了消息,说是如今大明南方市面上都有不足值的劣钱,大量涌现,疑有人铸铜造钱。”“咱家得了消息,派人确证了此事,同时也四下派人寻找铜钱源头,不过却没查到太多线索,只能推测这铜钱并非私人铸造,可能是出自朝廷宝源局。”李进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道“咱家将此事禀告皇爷后,皇爷担心宫中废铜为朝中贪赃枉法之徒利用,偷取一些废铜重铸劣钱,谋取暴利,盘剥百姓,所以,这才暗中让咱家死死看住宫中的废铜,没皇爷的命令,片铜都运不出宫里。”382、东林党的红线听了李进忠所言,张璟这才明白其中曲折。“原来如此”张璟点了点头,而后还有疑问,问道:“李公公就拒绝了万燝的请求吗这种小事,虽然因陛下之命,不能对外人言明,但叶向高也万不至于因此就主动弹劾内廷吧这应该不是叶向高会如此反常的弹劾内廷的原因。”心里面,张璟想要再问问李进忠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毕竟,不过是拒绝给内廷废铜而已,这完全不是什么事情,根本不至于叶向高动如此干戈,亲自动手弹劾内廷。当然,张璟同时也感到,李进忠这位未来的九千岁,确实把他当做自己人了,毕竟,控制废铜出宫,这种朱由校暗中吩咐的事情,很明显,除非亲近信任之人,否则,李进忠绝对不会轻易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别人的。至于朱由校为什么限制铜,张璟想来,应该是宫里的铜数量不少的原因。毕竟,能让负责修帝陵的官员,主动向内廷请求拨付铜,那就说明宫里面的废铜非常多。终究,在古代,铜不仅是活人的硬通货钱财,同时也是死人的陪葬品之一,普通富裕人家陪葬,铜器就不少,更何况是皇帝下葬的陪葬品,什么铜鼓、铜锤、铜像等等,这些陪葬品铸造起来,更是天文数字。虽然说泰昌帝死得快,连帝陵都是雀占鸠巢,来不及选址,直接葬在了被废为王的景泰帝的未使用废弃的帝陵,但是,即便如此,泰昌帝作为皇帝,下葬所用的铜器数量也不低。而朱由校既然从李进忠这里知道,朝廷专门铸造钱币的宝源局,竟然可能在铸劣币,这就不可能不让他怀疑是不是有一批官员在铸劣币,挖国家的墙角,铸劣币谋私。要是如此,那宫里这么多的废铜,当然不能随便运出宫了,毕竟,宝源局也隶属于工部,监造帝陵的也是工部的官员,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要是出现一个大的利益集团,说不得宫里面的废铜,有大半都要被那些贪官污吏漂没,铸了劣币赚钱息了。李进忠听了张璟言语,也是点了点头道:“或许如此,咱家也不清楚,反正那万燝之后还不死心,又上疏要求内廷出废铜,没有办法,皇爷只能让咱家传中旨诘责他。”“不过,皇爷念万燝这家伙监督先帝皇陵用心的份上,知道诘责他,让他委屈,所以又进他为屯田郎中,督办先帝皇陵事物,这才让这家伙明白取不出宫内废铜,老实了些,不再惦记着宫里的废铜。”闻言,张璟点了点头道:“当今陛下仁厚,也算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