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重生之庶子为尊> 分节阅读 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9(1 / 1)

d安国公府对李靓一见钟情。书生虽文弱,却也长相倜傥,李靓对书生也有好感。书生高中状元之后,便来安国公府求婚。两人成婚之后,书生去了外县,当了县令。虽然是小小县令,但地方富裕,坐满一年,变升了知府。当年皇位上的人还是先皇,没有背景的书生能去那富强之地当县令,先皇还是看在安国公的面子上。李墨染想了想,从他出生至今,李靓一家似乎从未回来过。不过也可以体谅,毕竟路途遥远。而今突然传来消息,李墨染知道为什么,那状元死了。上辈子的李墨染在这个时候年纪还小,虽成名在外却没有心机,老国公亲自把寡妇的女儿接了回来,还有一个十岁的外孙。而年仅四岁的李墨染在上辈子还跟杨氏住一起,尚且没有自己的院子,李靓和她儿子来了安国公府之后,直接住了一个院子,这一住,便是到了李靓勾搭有妇之夫为止。那院子是除了老国公、杨氏和安国公的院子之外,最大的院子。李墨染更是想起,上辈子那个时候的自己年幼,也没少受李靓儿子的欺负。想到这里,李墨染听到了安国公回来的声音,接着他吩咐吕管家:“吕符,你去整理一下,马上随我出门。”果然,老国公要去接李靓。第二天起来,李墨染早早去给杨氏请安:“娘亲。”小身子还没进院子,听似撒娇的声音就响起来了。“墨染今日来真早。”杨氏把扑进她怀里的孩子抱住。“恩,给娘亲来请安,跟娘亲一起用早餐。”李墨染在杨氏怀里撒娇了一会儿,又看向她身边三个俏丽的女娃。“大姐、二姐、三姐。”大姐李玫姿今年七岁、二姐李玫琳和三姐李玫昕今年六岁,两个双胞胎倒是很好分,虽长得一模一样,但二姐的脸庞尖了些,标准的瓜子脸,三姐的脸庞又圆润些。“弟弟。”三个女儿被杨氏教的很好,对这个弟弟,眼下又是唯一的弟弟,自然是喜欢的。而且弟弟长得聪明好看。“弟弟长大了,脸都不让摸了。”三姐有些吃醋,“而且只给娘亲抱了。”“就是,小时候都让我们随便亲的。”二姐符合。“你们哪里是亲,把弟弟弄的满脸口水。”杨氏笑着把李墨染抱上凳子。“才不是呢。”大姐也插话了,“墨染都被爷爷养的不可爱了。”“胡说。”杨氏哭笑不得。眼下母慈子孝的场景,在上辈子,整整延续了十五年。李墨染不是傻瓜,这一刻,她们的亲切,她们的喜爱,是发自内心,但从什么时候起,渐渐变了呢“娘亲,昨儿半夜的时候墨染被吵醒了,爷爷连夜出府了,今儿又给我留着字条,是说要出去半个来月,这是为何”李墨染一边喝着粥,吃了精美的点心,假装不懂的问。“昨儿你姑姑的陪嫁丫环连夜赶到府上,几天前你姑丈去了,有些大事你小孩子不懂,你爷爷便是去处理这件事的。”杨氏道。“那娘亲,姑丈去了,姑姑和表哥以后怎么办”他那姑丈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一兄一妹,姑姑从小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可是没有能力养那老母亲的。他那姑丈虽是知府,却是正直的官,知府俸禄本就不多,姑姑又是富养的小姐,这姑丈一去李墨染此刻心中所想,也是昨晚杨氏所想。何况,李靓跟夫家婆婆妯娌间,相处的并不好。“娘亲,爷爷会把姑姑和表哥都接来吧”李墨染又打探的问。“府上大,也无妨再养两个。”杨氏说的大方,但是夫家养个寡妇小姑子,心里怎么说还是不舒服。“娘亲,墨染已经四岁了,住在爷爷的院子也不方便,墨染要早些学会独立,当个男子汉将来给娘亲靠,您说墨染搬去自己的院子住可好”李墨染试探的问。第33章 太子腹黑李墨染才走出安国公府,便看到脸色红润的端礼在门口等着,看他神色,就知道果真是一路小跑过来的。“墨染弟弟。”端礼明亮的双眼看着李墨染,颇有小狗儿看见了主人的味儿。李墨染踩着脚凳上了马车:“辛苦端大哥再跑回学堂。”“不辛苦不辛苦。”马车向着国子监的方向行驶着:“慢点儿。”李墨染吩咐马夫,又掀开后面的帘子,看着端礼跟在后面跑步:端大哥,真的辛苦了。李墨染看着端礼的眼神很暖和,那是在其他人身上见不到的,他自小懂事礼貌,却不知心里在疏远着每一个人,唯独端府那个不聪明的少爷,让他真心相待。到了国子监,端礼已经汗水淋漓,李墨染拿过水壶:“喝。”里面的水是热的。端礼一口气喝了大半,跑步虽然累,跑后却是非常舒坦的。李墨染又拿出帕子帮端礼擦汗水,事后把帕子塞进他怀里:“晚上回去记得洗干净。”“好。”端礼笑的傻兮兮的,“明儿拿来还给你。”“不要,我嫌弃着呢。”李墨染不给脸色。“那我自己用。”端礼早就习惯他的阴晴不定了,这帕子,他后来用了一辈子。“李公子对端公子真是好。”一道温和又陌生的声音传来。两人回头,只见是恭王世子赵元浩过来了。“赵世子早。”端礼热情的打招呼。“哪里好我就怕离了我,这小子傻的不知所谓了。”李墨染哼了声。李墨染跟端礼好是应该的,虽然学堂里的其余八人都是端磊的学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关门弟子却只有李墨染一个,他三岁认识端礼,两人可所谓青梅竹马。“赵世子怎也来的这么早”“我乃太子侍读,万一起的晚落在太子之后便不好看了,端公子、李公子,大召国的赵世子何其多,我长两位几岁,若是不嫌弃,我唤两位一声端贤弟、李贤弟,两位可唤我一声兄长,如何”“赵兄。”李墨染也不客气。“赵兄。”端礼一向是以李墨染为主的。赵元崇由远及近的走来,也把赵元浩的话听的一清二楚,昨儿个端礼让他心堵,今儿个赵元浩的话又让他心堵了。那日哭哭啼啼的李墨染已经不复见,而今眉开眼笑的李公子,总觉得跟那日有所不同。“墨染。”虽是三人聚在一起,但眼里心里看着的,却只有一人。赵元崇心里又在想,是美色误人,还是这娃儿那日哭的印象太深。“参见太子。”三人行了一个简单的礼。“免了。”赵元崇走到李墨染面前,双手捂上李墨染的脸,“今儿带暖炉了吗”脸还是一样有些冰。李墨染微笑,褶褶生辉的明眸,当真好看,他摇了摇头,很是不客气的问:“太子哥哥帮我带了吗”赵元崇闻言,笑着挑眉:“真是个聪明的娃儿。”秀眉飞扬,有了他日一国之君的气派。又把自己手中的小暖炉塞进李墨染的怀里。再牵起他的另一只手,“昨日不是说宫里的东西好吃吗今儿也让人带了,中午的时候一起吃”“好。”软软糯糯的声音,甚是好听。在赵元崇的心里,李墨染是那日在他面前哭泣的,需要他照顾的孩子,而不是众人眼中三岁能作诗、四岁通歌赋的天才。他们走进学堂的时候,静王那一系的已经在了。“参见太子。”几人行礼。“免了。”赵元崇牵着李墨染走进屋里,见赵元贤往他们这边看着,心里有几分得意。昨儿跟他抢,看他今儿还抢不抢。赵元崇又想,若是再抢,他日赵元贤行礼的时候,就不让他免了。第34章 晖年出头郑晖年跟端礼以前总是小打小闹,郑晖年总拿父亲的官职在端礼面前骄傲,端礼也在心里吐槽父亲的官职低,却从没想过拿爷爷的官职去压人。昨儿端礼吃了太子的便当,今儿又和太子一起走进来,郑晖年觉得端礼肯定又想私下拍太子的马屁,于是上前,把端礼拉到一边,偷偷的也趾高气扬的询问:“端礼,你怎和太子一起来了”郑晖年是个没脑子的,做了太子伴读,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关你什么事儿”端礼跟他,水火不容。“你你不知好歹。”郑晖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端磊进来了。意外的是,文孝帝竟然一起。“参见父皇。”“参见皇上。”“都起来吧。”文孝帝来到一边坐下,“今儿休沐,朕来看看你们这些大召国未来栋梁们的学识。”说着,眼神瞟向李墨染,李墨染穿着紫色的棉袄长袍,他不喜花色,袍子总是没有绣文,腰间白色束带,挂着羊脂玉,脖子上还是米色的羊羔毛围脖,双手捧着小暖炉,是这里最讨喜的小仙童。“朕听说墨染被端卿给罚了。”私下,文孝帝总唤端磊一声老师。“哼。”李墨染不高兴的瞪了端磊一眼,在文孝帝面前打小报告,“皇上,是老师坑了我,他拿着一炷香,要我不许分神的看着,还不许说话,这不是坑人吗”李墨染如此放肆的话,叫其他人听了不免担心,要知道面前可是喜怒无常的皇上。可是偏偏,文孝帝一向被人恭敬惯了,墨染那小孩子的话,听着有些撒娇的语气,让他喜欢:“这端卿也是不像话,怎么就坑我们的小墨染了。”文孝帝的话那是调侃,让大家听着忍不住笑了,笑墨染的孩子气。“皇上笑话我。”卖萌可耻,李墨染在心里把自己鄙视了一通。“哈哈哈”文孝帝如此痛快的笑声,连端磊也是意外,太久没有听到了。“都回到座位上吧。”众人入座,端磊开始讲课了。“昨儿讲到的内容是汤国的历史,到后来我赵太祖顺应民意起义,大家回去可是想过,这中间,你们都灵悟到了什么”端磊问。课堂上,鸦雀无声。帝皇来听课,大家都亚历山大。安国公府。其实,杨氏本来还没想过让李墨染独立住一个院子,毕竟这孩子又小。但早上李墨染的话,倒是让她有些心眼。公公如果真把小姑子和侄子接来,自然是需要一个独立的院子。但杨氏嫁进李家的时候,李靓已经嫁人,原先李靓的院子也让她做了别的安排。如果再给她安排一个院子的话,眼下景岚院是最大的,于是她对着身边的婢女吩咐:“宫娘派人去把李靓小姐已经住的院子整理出来。”“是,奴婢这就去吩咐,夫人,那少爷住的院子”对李墨染杨氏是满意的,眼下也是喜欢的,毕竟自己没有儿子,可谁能知道将来一旦有了儿子,这份喜欢会坚持多久“把景岚院去打扫干净,给墨染吧。”“夫人”宫娘疑惑。“墨染已经过了年就五岁了,安国公四公子之名,自琼林宴后名满京城,他又是端太傅的入门学生,端太傅是皇上的老师,墨染将来就算不会继承国公的爵位,也是锦绣前程的,再大上几年科举高中,他日就算我怀了世子,跟墨染的年纪也差开了些,哥哥照拂弟弟也不无可能,而今何不把景岚院给墨染,更何况将来的事情谁说的准”杨氏也没把握能生一个比李墨染更聪明的儿子,既然如此,何不先把眼前的的孩子照顾好了国子监。眼看着在坐的没一人回答,郑晖年双眼溜了溜,又打起了小聪明,于是他站起来:“老师,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第35章 学堂比赛郑晖年此话一出,顿时成为满堂的焦点。这让一向不被看重的郑少爷,心里更加骄傲了。他得意的看向端礼,大有挑畔的意思。端礼瘪瘪嘴,对郑晖年这种蠢二,表示同情。“这孩子”文孝帝想了想,“是郑探的儿子吧。”郑探作为大理寺卿,为人算是公正,公正之余又多了几分圆滑,手段也不错。既不往宇文霆那边靠,却也不排斥宇文婷那一系。是个聪明人,却生了个没脑子的儿子。“回皇上的话,正是。”端磊回答。“那便听听他的感悟吧。”文孝帝不抱希望。“郑晖年,你且说说你的想法。”端磊遵旨。“是。”郑晖年仰首挺胸,很骄傲的回答,“汤后期宦官掌权,民不聊生,我国太祖顺应民意起义,也就是说民心所向,至关重要。”“回答的不错。”文孝帝表示赞扬,“这孩子看上去虎头虎脑的,却还知道几分关键。”“民重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之所以家事在前,便是民心所向的道理。”又一人回答。静王伴读,刑部尚书吕桦的二子吕秀文。吕秀文不愧于国子监同龄人中的大才子之名,郑晖年所言只是皮毛,以李墨染之见,未必是郑晖年自己所想,怕是昨晚做了努力。但吕秀文却不同,一字一句,兼有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郑晖年代表的是太子,吕秀文紧跟着郑晖年回答,代表的是静王,吕秀文对郑晖年的挑畔,也代表了静王这系,对太子这系的挑畔。小小学堂,这些人都不过十岁,却已经知道利益荣辱的关系。可喜,也可悲。郑晖年说不过吕秀文,也没有他那般好的才华,赵元浩为恭王世子,却在这时沉默。剩下的三个伴读,只有狄儒一人。此人性格耿直,这个年纪的他,还没想到和太子一荣俱荣的关系,而御史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