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呵呵了郑忽上门拜访的时候礼物没少送,一到关键时刻,全特么装聋作哑,一群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只进不出就这一点来说,历史上曲沃灭翼之后,曲沃世卿除赵氏之外团灭不是没有道理的。若是有朝一日,郑忽制晋国之政,也绝对不会将这群只知贪图享乐的蠹虫留下。命人装了整整二十余车的粮草,郑忽这才带着陈戎、季二人前往赵氏。这几日赵氏提供了十余车的粮草,郑忽现在粮草又不缺,自然不会让其吃亏。多出来的权当是谢礼了。就人家的这份心意,也值多出来的这十车粮草。而且郑忽此番前去,还有求于人。说起来,也算不得什么大事。郑忽伐陉庭之后,便需要立刻赶往齐国迎娶文姜。迎娶之时,需要有人为郑忽接引宾客和赞礼,也就是充当郑忽的傧相。讲道理,高渠弥足以担此之任,但问题是拿下陉庭之后,需要有人坐镇,高渠弥实在走不开。其他人如邓荒也是世卿出身不假,但他是蔡国公室旁枝,不足以凸现郑忽的身份地位。思来想去,郑忽觉得赵氏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来,赵氏虽为晋臣,然赢姓乃是千年望族,伯益之后。更别谈赵氏此时乃是法理上的嬴姓大宗,嬴秦虽然立国了不假,但在周初之时,嬴秦一脉因为混的不怎么如意,只能托庇于赵氏,将嬴姓大宗的地位拱手相让嬴秦是蜚廉长子恶来之后,嬴赵是蜚廉幼子季胜之后。所以,论及声望地位,休说是高渠弥、邓荒这样的世卿,就是翼城中其他的世卿也难以望其项背。也就翼城中的怀姓九宗堪堪能与其比较一二。二来嘛,赵氏如此示好,郑忽怎么也得回报一下不是这种在齐国君臣面前极好的露脸机会,对赵氏来说可不常见。赵氏此时的处境并不是太好,虽为嬴姓大宗,却没有如嬴秦那般立国,也没有如后来大国卿士的那般风光。而是龟缩在晋国这个已经沦为二流的国家里挣扎求存。处境可谓凄惨未过多久,郑忽一行已经抵达赵氏宅院。接到消息的赵公明再次亲自出门相迎。虽没有郑忽初至赵氏时阖族上下立于侧门的景象,但亦算是极为隆重。毕竟一家家主亲自相迎本就是重礼,其他的族人总不能每天都无所事事的等待迎接宾客吧“再次劳烦赵司寇亲迎,忽惭愧”郑忽笑着拱手作揖道。“不敢称劳,世子客气”赵公明回礼道。之后,郑忽又一一与其他几位赵氏族人见礼。“世子是何意也”一番客套之后,赵公明指着郑忽身后的粮车,揣着明白装糊涂道。“承蒙赵司寇不弃,于吾离晋之时,予吾民粮秣以供养之,忽虽不肖,亦不敢忘司寇大德,且不闻乡人曰乎,报德以德,司寇以大德惠我,我不敢不以德报之,还望司寇莫要推辞才是”“世子之民自至翼,是世子之德厚也,不然何以至此外臣不过出些微末之力而已,当不得世子大礼,愿世子更虑之”赵公明的姿态摆的是相当之低,此时郑忽已经是晋国的大行人了,名义上是他的下属,而他却仍然以外臣自居,不敢有丝毫的凌驾之意。“赵司寇过谦了,司寇所谓之末力,实于我有大德也,诗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我非只报为司寇之德,愿与赵氏永结同好也”话说到这个地步,赵公明只能借驴下坡,再不收下,就有些不识好歹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承蒙世子厚爱,外臣代赵氏阖族谨谢之”“司寇客气”“世子请”再入赵氏正堂时,郑忽已经与赵氏族人聊的火热,毕竟彼此之间已经算是熟人,郑忽此次又是亲来为赵氏送粮,赵氏族人自然对郑忽更加热情。落座,侍女奉上汤水之后,郑忽又与众人聊了一会,这才切入正题。“吾有一事欲请赵司寇相助,不知赵司寇可有空暇”什么空暇不空暇,这只是客气的问法。“世子有事但讲无妨,外臣定当竭尽全力”赵公明虽然态度鲜明的表示愿意帮忙,却没把话说满。“吾与齐侯爱女婚期定于仲夏之中,然吾至翼,未有傧相,贸然往迎,恐见笑于诸侯,不知赵司寇可有暇随吾至齐亲往迎之”此言一出,在场的赵氏族人皆是喜形于色,这可是一个露脸的好机会。虽说齐国距离晋国,距离赵氏极远,但在齐国君臣面前露露脸,多结交一些人脉并不是坏事。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能与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确实是一件稳赚不赔的生意。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充当郑忽的傧相,那是有大德于郑国。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赵公明闻言,先惊后喜而后忧。沉默了片刻,才道:“世子厚爱,外臣谨谢之,然外臣老矣,车马奔波辛劳,实恐精力不济,一旦累及世子大事,外臣万死难赎矣”“若世子不弃,外臣请以子夙为世子傧相,不知世子意下如何”什么精力不济,纯粹是借口,郑忽估计赵公明这老狐狸想要借此机会磨练磨练赵夙,顺便让其长长见识,多结交一些朋友是真。当然了,或许还有让其子增进与自己之间情谊的想法,郑忽心说。郑忽这还真不是自恋,事实上,赵公明还真就是这么想的,其他的也和郑忽估计的大体不差。从长葛民众至翼时开始,敏锐的赵公明就更加笃定郑忽绝非池中之物的想法。施德不厚,民岂会归之不得君心,民岂能由郑至翼有鉴于此,在翼城世卿没有人向郑忽示好的情况下,赵公明首先向郑忽示好。得来的回报确实也是丰厚的,郑忽不仅尽予其粮,而且又附赠了十车当做报答。这还不算,郑忽又给了赵氏一次难得的露脸机会。若是年轻个十来岁,赵公明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郑忽。但现在,他要为家族考虑对于赵公明的提议,郑忽也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赵夙的年龄虽然比郑忽略小,但是行动举止自有一番气度,确实也是个不错的人选。“既如此,那便依司寇之言”郑忽的应允也让赵公明在心内松了一口气。这个建议严格来说确实有些非礼,赵公明心内唯恐郑忽不答应。如此一来,赵氏非但什么都得不到,还会恶了郑忽。还好郑忽看起来并不为意,这让赵公明如释重负。“外臣再谢世子厚爱之德”“赵司寇客气”第二百二十一章 毕立赏罚三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闪即逝。在这三天里,郑忽除了抽一小段的时间陪宣姜外,其余时间都在做战前准备。说起来,郑忽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数次统兵出征,虽谈不上沙场宿将,但也菜鸟沾不上边。不过,问题是之前他数次统兵,皆以巧力取胜,堂堂正正的约战绝对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在这种情况下,慌乱倒也谈不上,多少有些忐忑却是真的。这也实属正常,况且此战极为重要。若战胜,一来可为本国士卒拓一生息休养地,不负本国士卒信任之恩,郑忽亦完成了扎根晋国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二来,堂堂正正的胜利不仅能够在翼城君臣庶民中间建立威望,更能够凝聚本国士卒乃至其余三国士卒的士气人心。郑国士卒随郑忽至翼后,士气多少是受些影响的,一想到要长期远离家乡,也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够回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郑忽想借这一战告诉本国士卒,有朝一日,他一定会带着他们冲破阻碍返回郑国,这一天绝对不会是遥遥无期。同样地,对于贾、杨、霍三国士卒乃至翼人,郑忽亦想借此战告诉他们,胜利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稀松平常而已当然了,这是在战胜的情况下,若是战败,则一切休提。为了能够更好的在战前凝聚士气,郑忽这三日与士卒同吃同住。高渠弥整训士卒,他在旁边看着,士卒修整之时,他亲自安抚慰问。甚至他还带人到野外打猎,不顾自身安危搞了两头野猪,以及其他的各种动物,为士卒加餐。郑忽所做的这一切努力都没白费。短短三日,郑国士卒就不用说了,贾、杨、霍三国士卒以及翼人提起郑忽,可以说是肃然起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这么体恤士卒的统帅,贾、杨、霍、翼四国士卒简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更别谈,郑忽对待他们和郑国士卒一视同仁,虽然他在心里还是有些偏袒本国士卒的,但他却从未表现出来过。这就更加赢得了四国士卒的好感。不少人在私底下捶胸顿足,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生在郑国,成为郑忽的治下之民。而长葛士卒更是一群神助攻,在众人遗憾的同时拼命宣扬郑忽在长葛免赋税,慰孤独,扶弱小,厚赐长者,养育群生的德政。于是,郑忽很快成为这些人口中可以比拟圣人的存在。长葛也成为了四国士卒向往的天堂。这很正常,诗经所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在征发无度,上层统治阶级对下层小民拼命敲骨吸髓的此时,就免赋税一项,在小民的心中就足以将郑忽推到圣人的地位。加之郑忽这个人又没什么架子,和谁都能聊上那么几句,郑忽的形象自然就会变得光辉无比。不知不觉间,士气人心已经在悄悄的凝聚。或许表面上还看不出来什么,但是,总有一刻,它会汇聚成强大的力量。郑忽与陉庭的约战地点在浍水河畔,为防止战胜之后,陉庭据城而守,拒不归服,郑忽在督促士卒训练的同时又命工匠加紧赶制了投石车和云梯,以备不时之需。郑忽所做的这一切努力皆是为了在与陉庭的对战中,尽量少生周折,争取一鼓作气将之拿下。毕竟此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郑忽可不希望临阵出现哪怕是一点的变故。第四日刚入辰时,郑军营帐中的所有士卒已然吃过早饭。辰时二刻,所有的士卒皆在校场列阵,贾、杨、霍、翼、郑五国联军共三百五十余乘,七千余人被分为左中右三军。其中郑人被分散在三军之中,以辖制监视其他四国士卒。在一场盛大的战前祭祀仪式之后,郑忽登上点将台,开始向士卒说明此战己方的正义立场,以及申饬战时的纪律。“陉庭乃晋侯予我之地,陉庭大夫不奉君命,离君臣之义,背祖宗之德,今吾出师伐之,非只为得地,实为正君臣之道,宣以祖宗之德,欲使天下后世无有效陉庭为人臣而有二心者也”郑忽话音刚落,军中负责传令的士卒立刻将郑忽的训示一字不差的传到每个士卒耳中。“三军将士听吾号令,临阵,凡有不用命者,弃同袍而脱逃者,不能扶保同袍而奋勇杀敌者,投敌反戈者,皆受大辟斩首之刑,无有攸赦”“有罚必有赏,此古之圣王之遗教也士卒阵斩甲首一级者,受三田300亩,百步小亩,一宅,工商遂,一伍之众皆克敌,伍长受田二井一井九百亩,伍长以上以盈论者,小戎长受田一成十井,卒长受田十成,旅长受乡”与郑忽惩罚的命令传达下去的肃穆相反,郑忽的赏赐命令一经传达,校场中立刻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即便很多士卒都不是郑人,但是面临如此赤裸裸的宅地诱惑,没有人不动心。以农立国的诸夏民族,土地就庶人是命根子,是财富的代名词。除郑人之外的四国士卒,很多人已经在心里盘算如果受田,是把家人接过来呢,还是另立家室呢而很多没有成婚的士卒,则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留在郑忽麾下。至于故国,见鬼去吧得益于郑忽平时的行事作风以及郑国士卒的大力宣传,其他四国士卒皆知郑忽的治下几乎就是天堂的代名词。虽然这其中美化的程度比较大,但是联想到故国上层贵族拼命的压榨剥削,不给人留活路,如何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只有一个选项的单项选择题。若是等郑忽拿下陉庭之后,将他准备的大礼包奉上,估计剩下的人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郑忽麾下。无论怎么说,郑忽的这套赏赐的方案已经取得了郑忽想要得到结果。“必胜,必胜,必胜”七千余士卒不约而同的叫喊着,呼声雷动“大军开拨”郑忽下达了最后的行军命令第二百二十二章 战月余之前,在浍水河畔发生了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陉庭和曲沃联军取得了最终胜利,晋哀侯及执政卿栾成被杀。现在,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又要展开一场大战。只不过陉庭要独自面对了。巳时二刻上午九点半,陉庭士卒在陉庭大夫伯寿的带领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