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郑王天下> 分节阅读 11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7(1 / 1)

,郑忽绝对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顺便还把自己脸面丢到国际上去了。这个哑巴亏让郑忽吃的很憋火,他不仅要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还得帮助卫宣公收尾。万一卫宣公发现他派出的人有还未死透的,难保他不会因为作贼心虚而恼羞成怒,最终与宋蔡等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所以,为了大局,那个告密的士卒已经被郑忽派人给处理掉了,其余的士卒,郑忽也不管死没死,皆让人又补了刀。为的就是让卫宣公安心,让其自以为他的图谋不为人所知。自太行山离去,郑忽顺路去台谷见了井友一面,短暂的停留了一天。井友从陉邑抽调了五百老卒支援郑忽,这才让郑忽稍稍心安。没办法,太行山一战,损失太大。郑忽率领的三千杂牌兵战死五百余,还有七百余士卒或轻或重受了些伤。当然了,真正的主力,也就是郑军老卒基本上没什么损失,这是让郑忽比较欣慰的。话说卫军精锐对上郑国精锐,其实还是略有不如的。当然差距也不算太大,这次得亏有贾、杨、霍三国的士卒充当炮灰,不然,郑军三百老卒虽然善战,但是面对倍于己的卫军,交代在太行山脚下的可能性极大。若是没有郑军老卒分散在三军之中掌控局面,贾、杨、霍三国的杂牌军虽多,估计卫军一个冲锋,三国士卒就会如同鸟兽奔散,兵败如山倒。久经战阵的士卒和少历兵锋磨练的士卒是不同的。久经战阵的士卒无论是顺风仗还是逆风仗,都能打,而且可以打的很好。而少历兵锋的士卒就只能打顺风仗,逆风仗则是一触即溃。也亏着郑忽带领着三国的士卒打了一次胜仗,不然,结果如何还真的两说了。这真是郑忽第一次带这么差劲的兵。没办法,一步一步的来吧,郑忽在心里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既然进了晋国的地界,郑忽自然需要先入翼去知会一下小子侯。这是最基本的礼节。好歹郑忽现在也挂了个晋国大行人的官职不是。翼都,宫殿之中有一窟室,也就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空调房”,说白了就是地下室。地下潮湿,比地上温度低很多,所以一到夏季,很多不怎么抗热的贵族便会转移到窟室之中避暑。小子侯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说起怎么享受生活,翼都的这些世卿得甩郑忽几条街。此时,窟室之中不仅有小子侯,还有晋国执政卿嘉父以及小子侯的叔父公子缗。“君上,臣数次遣人至陉庭,请求陉庭归兵,而陉庭至今未许,窃以为郑忽实无还兵之心”担任晋国大司马的公子缗,也就是后来的晋缗侯,对小子侯道。“然,臣闻郑忽以陉庭地赐我国人,若欲归兵于我,何以至此”嘉父亦附和道。小子侯闻二卿之言,心中虽然隐隐有些担忧,害怕被郑忽诓骗,但是表面上还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安慰二卿道:“二三子毋忧,陉庭新定,郑忽又去齐迎亲,兵不足不足以御非常之变,且陉庭之所为,郑忽未必知也”“不然,臣以为,若郑忽有意还兵于我,离晋之前必以言告我,暂缓期限,今无言,是不欲也”公子缗反驳道。小子侯无言以对,公子缗说的确实有道理。其实就郑忽在陉庭授翼人田这一项,就让小子侯在心里犯嘀咕。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即便翼人立的功劳再大,也轮不到你郑忽赏赐。郑忽这么做绝对是已经越界了。说句比较直白的话,郑忽这是以翼人士卒的主君自居了。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小子侯虽然不知道这句话,但是作为统治者,他有统治者的本能。郑忽的越界行为让他感觉自己的威信受到了侵犯。但也仅此而已罢了,他现在是不敢和郑忽撕破脸的。因为一旦和郑忽决裂,郑忽极有可能投入曲沃的怀抱,这是资敌,此其一也。其二,前段时间郑庄公遣使访问翼、贾、杨、霍四国。郑使还特地向小子侯递交了一封来自郑国的国书。这封来自郑国的国书,用词异常谦逊。先是回顾了一下晋文侯和郑武公时的两国传统友谊,高度赞扬了晋文侯和郑武公同心同德扶保王室的功绩,之后又明确的承认了翼这一系才是真正的晋国正宗,文侯子孙。最后又重提了周平王当年赐下的盟质,即所谓的“世相起也”,言郑国对晋国此时的遭遇感同身受,如果晋侯不弃,郑国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出兵帮助晋侯统一晋国。整篇国书,虽然无一字一句提到的郑忽,但却无不凸显着郑忽在郑庄公心中的重要地位。不说别的,郑忽未入翼时,郑庄公为什么不令人送这么一封国书,光大晋郑之间的传统友谊。小子侯毫不怀疑,若是郑忽入曲沃,他是一定收不到这么一封国书的,相反,曲沃或许能收到类似的一封国书。当时这么一封国书摆在小子侯案前的时候,他有不忿,有窃喜,更有庆幸。若当初郑忽入曲沃,那么等郑国腾出手来,翼必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是毋庸置疑的。翼现在连曲沃都摆不平,更逞论郑国。别管怎么说,小子侯现在实在没什么勇气去惹郑忽。郑庄公已经用行动证明,郑忽身后站着的是郑国。小子侯宁愿将千余翼人留在陉庭,也不愿因此而惹的郑忽不快,得不偿失。况且,在小子侯想来,郑忽不可能永远留在晋国,身为世子,郑忽迟早是要回郑国继承君位的。一旦郑忽离开,陉庭还是晋国的陉庭,翼人还是晋国的翼人,现在这些只不过是给郑忽临时保管而已。这么一想,小子侯的心里安定了许多。“郑忽擒伯由献于寡人,使寡人得解父之恨,于我有大德矣,二三子勿复言”第二百三十一章 各人的心思翼城大殿之内,郑忽再次见到小子侯的时候,感觉小子侯给人一种强颜欢笑的感觉。这让郑忽心中好奇之心大起,心道:“这是个什么情况,祖坟被人刨了不能吧”从来也不盼人家点好,这就是郑忽。其实郑忽也能大致猜测出来,小子侯见到他之后摆出一副苦大深仇的倒霉模样。原因可能有二,一可能是曲沃方面又找翼城的不痛快了,二则是想要郑忽归兵于翼。除此之外,郑忽实在想不到还有其他的原因能让小子侯如此委屈。而且以郑忽的经验来看,郑忽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原因很简单,好歹郑忽这只狐狸在翼,曲沃多少也得顾忌一点郑忽这只狐狸身后的老虎郑国。曲沃若想找翼城的不痛快,甭管怎么说,在郑忽和还没表现出与曲沃对立的情况下,曲沃一定会派人知会郑忽一声。一来看能否将郑忽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中,二来试探郑忽对两方的真实态度。别看郑忽现在没多少兵,又是一流亡公子,但翼和曲沃没有人会忽视郑忽的存在。就像后世美帝驻兵于南韩,南北韩会忽视美帝的存在吗郑忽虽然在晋国,和太上皇的位置还相去甚远,但是最基本的尊重,无论是翼还是曲沃都会给足。所以,在郑忽不在的情况下,曲沃找翼城麻烦的可能性极小。“臣见君上戚戚有忧色,臣唯唯以问,不欲使君忧”郑忽的态度摆的很端正,尽显为人臣者得本分,不知道的肯定会大赞一声忠臣啊小子侯闻言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倒是公子缗先耐不住性子,率先向郑忽责难道:“当初公子欲伐陉庭,君上不忍公子受败北之难,出车百乘助之,今公子已下陉庭,而翼人久居陉庭,若公子不欲归兵于我,大可直言,迁延贻误,实非君子所为”一副臭脸摆的,也不知道郑忽究竟什么时候得罪了这货。反正郑忽看着他的臭脸,听着他不善的语气,心中莫名的有些恼火。本来郑忽在卫宣公手中吃了个哑巴亏,心中正憋着火没处发呢。再加上,郑忽虽然借了了小子侯的兵不假,但他又不是没有为小子侯出工出力,贾、杨、霍以及翼组成的反曲沃同盟怎么来的,陉庭大夫是谁送给小子侯,才使得小子侯得以复父之仇的。虽说郑忽居心不良,但是好歹做了这么多事,借你们兵延期还又怎么了,又不是准备不还了。迅速的压下心中的火气,现在还不是和翼城群臣翻脸的时候,小不忍则乱大谋,郑忽在心里不停的告诫自己。“吾离晋之前,已命人以兵归之,公子所谓翼人久居陉庭,吾实不知,还望君上恕罪”郑忽朝小子侯拱拱手道。一句话将所有的事情推脱的干干净净。“无妨,陉庭新定,子忽又至齐迎亲,左右仓促,偶有忘记,此人之常情,子忽不必放在心上”小子侯开口打圆场道。公子缗心有不甘,正想询问郑忽既然安排手下人还兵,为什么他几次遣人前去索要,都被人以各种理由推脱。小子侯自然注意到了公子缗的小动作,不等公子缗发问,小子侯便用眼神制止了公子缗。和郑忽闹的太僵实在没什么必要,人家又不是没有答应还兵。即便人家把兵扣下了,他们也没什么招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子侯还需要郑忽或者说是郑国的支持呢。“陉庭初定,若百乘不足以御非常之事,寡人愿再予子忽百乘以助之”小子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非常大气的向郑忽表示道。郑忽在心中冷哼一声,标准的假大气这是,若是小子侯真有这么大气,刚开始就不会容许公子缗询问兵马的事情。当时既然问了,现在又一副非常讲义气的模样。这么作的目的,无非就是当个婊子还想立牌坊。“君上厚爱,臣铭感五内”郑忽虽然心中腻歪的难受,但是表面上还得表现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然臣既已归晋,入陉庭之后,择日便遣人归兵,君上如不信任臣,不妨遣大司马与臣一道归陉庭。”郑忽轻蔑的撇了公子缗一眼,那意思有本事就和老子一起去陉庭,就问你敢不敢。耍嘴皮子谁不会啊对于郑忽的这项提议,别说是公子缗,就是小子侯也不敢轻易答应,因为一旦答应了,那就代表他和郑忽之间的友谊完全破裂,再没有一点挽回的余地。朋友,合作伙伴之间最终的是什么,信任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更别谈什么友谊或者合作之类的了。若不是郑忽想要得到翼城的大义名分,以及此时的实力不济,他才不会在这里和小子侯扯皮。翼城的这一群世卿都是一样的货色。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不说别的,郑忽入晋首先到小子侯这里拜见,这是基本的尊重。但是小子侯和翼城群臣呢一个祝贺郑忽新婚之喜的都没有。刚入殿,一群人要么愁眉苦脸如小子侯一般,要么老神在在,无视殿内发生的一切。“子忽多虑了,子忽于寡人兄弟也,诗云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寡人怎会不信任子忽”小子侯尴尬的笑笑。“子忽新婚,寡人还未向子忽贺喜,此寡人之过也,今夜寡人欲与诸卿共贺子忽成婚之喜,子忽万勿推托”郑忽心道“这会想起来了,早干嘛去了”想是这么想,最终郑忽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心中有火不假,但真正老辣的政治家,从来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怒而影响自己的原定计划。郑忽的原定计划是什么是窃晋窃晋最重要的是大义名分,没有这个大义名分就相当于无形中埋了一雷,说不定哪天就爆炸了。郑忽不会干这样的蠢事。当然了,这也不代表郑忽会事事顺着小子侯和翼城的世卿。适当的反击还是必要的,只不过要把握好度。翌日,郑忽直接带人返回陉庭。昨晚他借着酒意,或者说他直接装醉,痛痛快快的折辱了公子缗一番,一舒几日来的闷气,说郑忽不是君子,郑忽就让他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有仇必报。小子侯和翼城世卿在旁边尴尬的看着,也没人前去劝说。这属于私怨,而且有打圆场的也被郑忽给喷了回去。反正他“喝醉”了,和一个醉酒的人计较,实在有失身份。经此一事,郑忽与公子缗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郑忽从来就不是个心胸特别宽广的人,公子缗自然也不是。而且公子缗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恶气。可以想象,未来郑忽少不了要和公子缗较个高下。对此,郑忽浑不在意。历史上公子缗在小子侯死后继位为君。就是郑忽现在不和他翻脸,等到小子侯死后,郑忽也得和他翻脸,不过一早一晚的事情而已。公子缗的存在是未来郑忽窃晋路上的障碍。反正他已经对郑忽展露出敌意,郑忽对此更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还怕他一末代文侯子孙就是晋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